五月 19, 2025 | 助聽器選擇
為什麼別人的助聽器好像「比較厲害」?

🎯 關鍵一:每個人的聽損狀況不同
助聽器不是「一副通用」的商品,它的選擇與設定,必須根據每個人的聽力圖、頻率損失、單側/雙側情況來調整。
✅ 有些人是高頻損失,講話聲音聽得到但不清楚
✅ 有些人是單側聽損,左右耳需要不同設定
✅ 有些人有語音辨識障礙,即使放大聲音也聽不懂內容
所以,同一副助聽器,戴在不同人耳朵上,效果可能天差地遠。
⚙️ 關鍵二:調整精細度才是真正差別
助聽器的「效果好不好」,關鍵往往不在品牌,而是:
這副助聽器有沒有被「好好調整」過?
🧠 助聽器調整包含:
依據聽力圖設定不同的頻率放大
過濾環境噪音、自動情境切換
麥克風方向性調整
回饋抑制(避免尖銳吱聲)
語音清晰處理、風聲抑制等等
這些功能沒有「打開」,就像買了一台超跑卻不會開,當然覺得沒什麼厲害的。

🔍 關鍵三:使用者本身的「聽覺大腦訓練」
你知道嗎?戴上助聽器只是開始,後面的大腦訓練更關鍵。
一副助聽器要真正「厲害」,需要時間讓大腦重新學習聲音的意義,這稱為:
🔁 聽覺適應與康復訓練
如果你剛戴助聽器,或中途曾長期未使用,耳朵與大腦需要花一段時間來「熟悉」聲音。就像學騎腳踏車一樣,剛開始都會跌倒,但慢慢就會騎得又穩又快。
而那些你覺得「戴得很厲害」的人,其實背後也花了不少努力與時間喔!
👂那到底怎麼知道「我的助聽器有沒有問題」?
先別急著怪助聽器不夠好,也別急著換新機。你可以這樣檢查:
問題 | 建議行動 |
---|---|
已戴一段時間,但效果沒有改善? | 聽力可能有變化,建議重新檢查 |
僅在吵雜環境聽不清楚? | 需要調整方向性與降噪設定 |
總覺得聲音悶或吵? | 回饋抑制、增益設定可能不符 |
不知道自己的助聽器功能有哪些? | 請聽力師重新介紹與操作教學 |
家人抱怨你「聽力退步了」? | 可能是聽覺疲勞或適應度低,建議重新檢查聽力 |
💡你需要的不是「更貴」的助聽器,而是「更適合你」的助聽器
在維膜助聽器,我們相信:「每一副助聽器都應該是為你量身打造的,不是為了讓你和別人比較。」
我們提供的不只是機器,而是整套完整的聽覺重建流程,包括:
✅ 免費聽力檢查與使用需求分析
✅ 專屬配戴體驗與試用期
✅ 助聽器功能完整解說與實境教學
✅ 持續追蹤與精密調整
常見問題 FAQ:你對助聽器的疑問,這裡都有解答
Q1:別人的助聽器聽起來清楚,是不是我買的機型不夠好?
未必。助聽器的效果除了機型等級,還包含「個別調整」、「配戴習慣」和「大腦適應訓練」等因素。即使是高階機型,若沒有針對個人聽力做專業設定,也可能發揮不了該有的效果。
Q2:我的是某某大品牌,為什麼還是覺得沒聽清楚?
品牌是基礎,關鍵在「設定是否合身」。就像穿衣服一樣,大牌西裝如果沒修改尺寸,穿起來也會不合身。助聽器需要根據你的聽力圖、語音辨識能力與生活場景做精細調整。
Q3:別人說他的助聽器會自動切換情境,我的沒有,是不是比較舊?
助聽器的「自動情境功能」需依個人需求開啟與調校,不是每台助聽器都自動啟用。有時功能已內建但未設定,也可能因生活場景不同而感受差異。建議請專業聽力師檢查您的裝置功能設定。
Q4:是不是我耳朵太差,助聽器再好也沒用?
不是「耳朵太差」,而是可能需要進一步的「聽覺康復訓練」。當大腦長期未接收清晰語音,會喪失辨識的敏感度,這時即便聲音變大,也會覺得「聽不懂」。透過聽覺訓練,大腦能逐步恢復理解力。
Q5:如果我已經配戴一陣子,還能再調整嗎?
當然可以!助聽器不是一次性的設定,而是持續優化的過程。建議每3–6個月回診一次,根據最新聽力狀況與使用回饋做微調,才能確保助聽器持續符合您的生活需求。
📞還在懷疑你的助聽器是不是「不夠好」?
也許,你只是還沒遇到懂你的人。
🎧 歡迎來維膜助聽器,讓專業聽力師陪你重新找回聽得清、溝通順的那份自在。
📞 立即預約免費檢查|0800-580-731
📲 加入 LINE 諮詢 → 點我加入

📣 延伸閱讀推薦
👉 第一次配戴助聽器常見問題 Q&A
👉 高頻聽損是什麼?為什麼聽得到卻聽不懂?
👉 政府補助你沒用到的 4 萬元,助聽器補助全攻略
👉 聽力好,大腦老得慢,搶救聽力的好習慣